格陵兰睡鲨

角鲨科睡鲨属的一种鱼类
1
4
格陵兰睡鲨(学名:Somniosus microcephalus),别名睡鲨、灰鲨等,[1]是梦棘鲛科睡鲨属的一种鱼类。[4]其是最大的软骨鱼类之一,[2]体长可达6米,体重700~1000千克,[4]雌性比雄性大很多。[8][1]其为肉食动物,食物来源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腐肉三类,[4]游泳速度很慢,[1]能够主动捕食快速游动的海豹和大型鱼类。[9]在食物链中,格陵兰睡鲨属于顶级捕食者,基本不存在天敌。[1]
格陵兰睡鲨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4]常栖息于深海冷水域。[5][1]栖息深度为0~2992米,[4]通常冬季出现在地表附近,并在夏季退回到180~550米的深处。[7]身体呈圆柱状,皮肤相当粗糙。[1][7]有明显的上下牙齿:上牙非常薄,没有锯齿,下牙宽而方形,有锯齿。[1]据科研人员估计,格陵兰睡鲨是已知的最长寿的脊椎动物之一,寿命可超过500年。[2]
2019年,格陵兰睡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5]格陵兰睡鲨很少攻击人类,[1]但其新鲜肉有毒,食用会令人产生不良反应。[1][10]此外,格陵兰睡鲨体内还可能存在一些干扰人类内分泌的化合物,可能与栖息海域中有毒化合物的积累有关。[11]

命名

1801年,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布洛赫(Macus E. Bloch)和德国古典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约翰·戈特洛布·泰埃努斯·施奈德(Johann Gottlob Theaenus Schneider)将格陵兰睡鲨命名为Somniosus microcephalus[4]“Somniosus”来源于拉丁语Somniosus”,“困倦”的意思,反映了这些鲨鱼由于其相对较小的鳍而行动缓慢或迟缓,因此得名“睡鲨”;“microcephalus”由“micro”和“cephalus”组合而成,“micro”来源于希腊语“mikrós”,意为小的,“cephalus”来源于希腊语“kephalḗ”,“kephalḗ”,意为头部,可能是指与当时角鲨属中的其他鲨鱼相比,格陵兰睡鲨的鼻子又短又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