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县志-抖音百科
《滕县志》是中国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始于明朝隆庆年间。记录了有“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之称的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及周边地方的史实,[1]以其记载时间之长,内容之丰,文笔之美而闻名于世。 修志说明
滕县从明隆庆至民国修志达10次之多,但存世的《滕县志》至今只发现8种:明万历十三年(1585) 《滕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 《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滕县乡土志》、民国初年《滕县图志》、民国《滕县续志稿》、民国《续滕县志》。明万历《滕志》是滕县至今见到最早的县志,由滕县知县杨承父编修,于万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明崇祯五年(1632),滕县知县荆尔植主修、张彩编修的《滕志续编》成书刊行,此书失传。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末,滕县知县任玑主持编修《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知县黄浚监修、陈际昌、王特先等编修的《滕县志》刊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知县王政总修,王庸立、黄来麟纂[zuǎn]修的《滕县志》刊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熙?编修《滕县乡土志》。民国19年(1930),生克中所编《滕县续志稿》正式发行。高熙喆主持编修《续滕县志》于民国33年(1944)刊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新编《滕县志》,1982年6月始修,搜集资料1100多万字,五易其稿、三级审定、四次校对之后,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志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志书共设9编:概述、大事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附录。 滕县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泰沂山脉,西滨微山湖,北临邹城,是古代滕、邾[zhū]、薛、蕃等氏族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为滕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时设滕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隋初,改蕃县为滕县,从此县名未变。金、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滕县曾为滕阳州、滕州和滕县专署驻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7年,滕县总面积1485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132个办事处,120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1266765人。境内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滕县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建材和水最为突出。矿产以煤为主,总储量达52亿吨,煤层较厚、煤质优良,为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基地之一。莹石、白云石、花岗岩石和铁、铜、锰等矿藏储量也较丰富。建材遍布全县,其中石灰石的储量约5亿吨,河沙粒度均匀,杂质少,强度高,是理想的天然建筑材料;境内堆积的几十座煤矸石山,为发展建材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773毫米;马河、户主等28座大、中、小型水库,年蓄水17711万立方米;60米内地下水的储存量为17.7亿立方米,境内尚有荆泉、马庄和羊庄等14个泉群,其中荆泉和马庄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1987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681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3165万元,农业总产值63645万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0倍。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0099万元,比1949年增长44.3倍。滕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有“九省通衢[qú]”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整改建道路,开辟铺筑新路。至1987年底,全县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拥有铁路、公路、航运三大运输线。医疗卫生事业在防治地方病、传染病方面曾受到中央和省的奖励。体育、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县。 新编《滕县志》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较突出,图文并茂。如境内有古文化遗址394处,古墓葬50处,古建筑3处,出土汉画像石200余石,在志书中,重点记述了北辛文化遗址,滕国故城、薛国故城、汉画像石等。北辛文化距今7300余年,属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时期,是中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命名为“北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