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位于墨西哥西北部的半岛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英文:Baja California Peninsula[1]西班牙语:Península de Baja California[2]),又称巴哈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4][5]是位于墨西哥西北部的一个半岛,东临加利福尼亚湾,南、西为太平洋,北部与美国接壤。[1]其南北长约1223千米,东西宽50~250千米,总面积约14.34万平方千米。形状狭长,被称为墨西哥的“瘦臂”。以北纬28°为界限,半岛划分为下加利福尼亚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亚州。[1]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属热带沙漠气候,[3]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河流稀少。[1]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有数条平行山脉纵贯整个半岛,大部分为海拔500米-1500米的山地,最高峰为恩坎塔达峰,海拔3078米。中部多火山,特雷斯·比赫纳斯火山海拔1995米。半岛南部拉巴斯和奥霍德列夫雷潟湖之间的太平洋沿岸为平原;东北部为科罗拉多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海岸线曲折,沿岸岛屿众多,多深水良港。[1][6][7]从埃尔罗萨里奥向南,华雷斯-圣佩德罗马尔蒂尔山脉以东生长着较多耐干旱的植物,拉巴斯以南地区低地有沙漠灌木,山区有半落叶林。[6]
大约在9000到10000年前[b],人类首次从北方迁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1533年,西班牙人登陆半岛,当时大约有6万到7万印第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以小群体的形式分散居住。[6]1697年,耶稣会传教士在洛雷托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定居点,传教士将印第安人聚集在一起,给他们提供衣物,进行宗教教育,并教授他们农业和畜牧业知识。然而,由于西班牙人无意中带来的一系列流行病,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1822年,下加利福尼亚西班牙独立得到承认。在墨西哥战争(1846-48年)之后,《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将上加利福尼亚划归美国,而下加利福尼亚(即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则归属墨西哥。[6]20世纪60年代,墨西哥政府开始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大力兴建公路、港口和机场,改变了半岛的隔绝状态。[1]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农业依赖灌溉,主要出产长绒棉、谷物、苜蓿、蔬菜等。有金、银、铜等矿产和食品加工、有色冶金等工业。北部边境城市旅游业较发达。主要城市有下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加利蒂华纳恩塞纳达南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拉巴斯。[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