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辅

昆曲(南曲)始祖
魏良辅(1489年~1566年),字师召,号尚泉,新建(今南昌)人,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魏良辅是昆曲南曲)始祖,被后人称为“昆曲鼻祖”,在曲艺界有“曲圣”之称。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1]

人物生平

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
魏良辅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在顾坚的基础上,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使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能够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魏良辅认为,歌唱的基本要求是“三绝”:字清、腔纯、板正,这样才能唱出曲子的理趣,深得唱曲要领,其演唱艺术及其所阐述的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