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宣

甲骨文学家、殷商史学家
胡厚宣(1911年12月20日-1995年4月),幼名福林,[1][2][3]汉族[4]191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5][6]是一名甲骨学家、史学家。[7][8][9]1928年,胡厚宣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史学系。[10]1956年,胡厚宣调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学术委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11]
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等书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贡献。[12]胡厚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13册,是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今后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3]

主要事迹

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大王庄一个生活清苦的教师之家。自六岁入保定第二模范小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培德中学,中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科科考试名列第一,学校因此破例拨下专项资金供他大学的学费。192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顺利升入史学系。胡厚宣自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他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也给后人留下良多珍贵的文化财富。
胡厚宣在1934年从北大毕业后,傅斯年以拨尖主义把他延揽入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胡厚宣初到安阳,由于环境生疏,由刘耀尹达)和祈延[pèi]迎接。依序他排名第七,所以称为老七。次日他就到工作站,隔天就随大家到田野实际参加由梁思永主持的殷墟第十次发掘。虽是初次参加,但胡先生很快进入状况,待能辨认土色、土质后,即行单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