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指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因亲近或疏远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的空间距离。[1]它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人为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解。[2]横向和纵向反映了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人们的心理沟通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导致的间隔和距离。在宏观层面上,社会距离受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在微观层面上,则涉及不同出身、经历、文化和专业的人员之间的社会距离。此外,社会距离既可以由客观环境 造成,也可以由主观人为因素引起。在主观人为的距离方面,有些是需要克服和沟通的,而另一些则是个体主动保持和有意拉开的。 现象描述
社会距离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有体现,例如鸟类群体即使分散开来,但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仍然能够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当个体超出这个范围时,会产生不安情绪,此时的距离被称为社会距离。在不断鸣叫的活跃鸟类群体中,鸣叫声可能起到了维持社会距离的作用。同样,人类社会和个人团体组织之间也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社会距离,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的距离,以及医患矛盾所产生的距离。
历史与发展
社会距离作为一个概念,最初由塔尔德提出,随后齐美尔为其赋予了主观内涵,强调了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心理平衡需求,以及由此产生 的对外界保持距离的态度。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继续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对美国种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解。博格达斯进一步拓展了帕克的观点,认为社会距离不仅是一种物理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反映了一般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点。社会距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社群融合和社群隔离的情况,对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