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典

东汉八俊之一
赵典,字仲经,出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1]东汉时期著名的八俊之一。[2]他的父亲赵戒曾任太尉,并在桓帝时期因参与定策而被封为厨亭侯。赵典自幼品行端正,勤学不辍,对经书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吸引了众多来自远方的学子前来求学。[1][3]
赵典曾官拜议郎、侍中,在赵戒死后袭封厨亭侯,之后又历任弘农太守右扶风大鸿胪、太濮、太常等职,[4]病逝后谥号为献。[1]

人物生平

初期

在建和初年,赵典得到了四位重要官员的推荐,被任命为议郎,负责在皇宫内讲授和讨论国家大事。后来,他又被提升为侍中,这是一个更高级的职位,让他能够更接近皇帝。当时,皇帝想要扩大鸿池的规模,赵典劝告皇帝说:“鸿池已经足够大,覆盖了将近一百顷的土地,如果还要继续扩大和加深,这并不符合崇尚节俭、遵循孝道和爱护人民的原则。”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停止了这项工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