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筝

中国传统弓弦乐器
轧筝,别名轧筝琴、轧琴、亚筝,俗名“滚琴”,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始祖,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拉弦乐器[1][2][3]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音色甜美,近似人声,可独奏、合奏亦可伴奏,技巧简单,具有群众性。[2]
轧筝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唐宋时期宫廷。[2]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随着宋代市民音乐文化的兴起,轧筝又重新出现在历史视野之中。[4]宋之后,轧筝除了本身不断演变的形制外貌,也散播到多个地区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审美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当地的传统乐器。[4]现代轧筝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3]轧筝的发展轨迹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影响了中国各地区,轧筝发展轨迹还向东流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群岛等地区,向西、向南又辐射了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4]
轧筝有一个长方形共鸣箱,一般用桐木作成,背面开两个放音孔,一个持琴孔,面板上绷着数根丝弦。轧筝面板上弦的数量多少不定。[5]现代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的轧筝,其定弦为bB调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3]唐代轧筝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弓弦乐器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产物。轧筝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弓弦乐器的发展轨迹,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范围拉弦乐器的形式改造产生了巨大影响。[6]

历史发展

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