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东林镇小高滩)。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 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究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生经历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其父曾为地主放牧牛羊,佣工度日,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自小就参加劳动。一次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责,遂感羞耻,颇思自立。他欲读书识字,但家中负担不起学费,于是从河沟捉鱼送给私塾先生为生,并告以自己的求学愿望。先生认为孺子可教,遂得以从师就读。廖平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昼夜勤苦攻读,曾夜立于庙中神灯下读书。成年后,仍勤学不倦。经过潜心钻研,学业猛进,终于自立成才。
同治十二年(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次年举行院试,张之洞对廖平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即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应科试,正场题“狂”宇,廖平以“用犬”之义解释《论语》“狂涓”之文,以优等食凛蜞[qí],调成都尊经书院肄业深造。廖平 早年在家乡接受的是来学那一套,受到张之洞奖掖尤其是进入尊经书院后,师从张之洞。张之洞治学宗文字训诂[gǔ]的乾嘉汉学,廖平受其影响,感到来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诂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但是,廖平一生学术的基本方向,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公羊》学的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公羊》学治经,不斤斤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主张透过文字之表,去探求其中隐寓着的微言大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廖平经常向王闿[kǎi]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沽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五年,廖平中乡试第24名举人。光绪七年,他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学多为前人未发之论,深造有得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