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
土壤、鸽类等的腐生菌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新型
隐球菌
是一种真菌,因其隐藏在荚膜
多糖
中一般染色不易查见,故名“隐球菌”。1894年被首次分离出,1901年正式命名为新型隐球菌,2022年被WHO列入"优先真菌病原清单"(FPPL)严重级别组。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土壤、树木和鸟粪中。新型隐球菌在鸽子粪中含量尤其丰富,目前被认为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1]
人体吸入新型隐球菌孢子可导致肺部感染; 也可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再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隐球菌
进入体内后可被巨噬细胞吞噬,但有时候并不能被巨噬细胞杀灭,而是在巨噬细胞内潜伏甚至繁殖,最终破壳而出引起感染。此外,新型隐球菌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1]
简介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
荚膜
,折光性强,一般
染料
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
隐球菌
,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
细胞
,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