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

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
1
3
老三届是指中国在校1966、1967、1968年的三届初中和高中生,[1]可以细分为老高三、老高二、老高一、老初三、老初二和老初一。[2]作为对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入学的1977-1979级学生,即是刚开始恢复高考的前三届毕业生,则被称为“新三届”。[4]
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使能够容纳就业的人数大大减少,加上大专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堵塞了老三届们的升学渠道,至1968年底,大量初高中毕业生积压在学校未能就业,因此,解决“老三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成了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安置形式主要有三种:农村插队、集体场队和农场、兵团。[2][3][5]
“老三届”经历了“文革”,当过“红卫兵”;参加过“上山下乡”运动,当过知青;回城后又亲历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他们中有的当了中、小学教师,有的当了赤脚医生,但更多的人成为了普通农民,大部分人由于没有技术和学历,回城后的就业和生活都相对困难。[2]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经济衰退,使能够容纳就业的人数大大减少,而大专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又堵塞了老三届们的升学渠道,至1968年底,大量初高中毕业生积压在学校未能就业,主要是“老三届”,累计约1000万余人,属于城镇人口的就有400万人左右。因此,解决“老三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成了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