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产生、接收、分析和储存语言的神经机制,以及这一机制与语言的关系。
简介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一体,专门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收、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探讨脑与语言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代科学各学科门类交叉综合的发展态势,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历史起源
人类很早就已注意到大脑与语言的关系。古埃及人曾经记录过由于脑部损伤而丧失语言功能的病症,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失语症。然而,真正科学意义的研究则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1861年,法国医生P.布罗卡(1824~1880)发现大脑皮层的一个专门区域(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与言语的生成有关,该区域的损伤会导致患者发音断断续续,或者虽然能说下去,但不能组成表示一定内容的话语。神经语言学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C.维尔尼克(1848~1905)发现,大脑皮层的另一个区域(在左半球颞[niè]叶后部)控制着言语的接收和理解,这个区域受损的患者无法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甚至完全不能分辨语音。上述两个皮层区域,后来被分别命名为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