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事变

1936年国民党广东实力派发动的事变
两广事变,又称西南事变、六一事变等,[1]是指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剪除异己、吞并地方势力而发动的一次事变。[1][2]
1932年起,两广地方实力派拥立胡汉民,与南京政府对峙,处于半独立状态。[1]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突然逝世。蒋介石认为西南盟主胡汉民之死,是解决两广半独立局面的良机,遂加速了解决两广问题的进程。面对蒋介石消除地方势力的举措,陈济棠联络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商议两广联合行动,举兵反蒋。[2]1936年6月1日,他们以西南两部会的名义通电全国,敦请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立即对日抗战,并吁请全国党政军民一致督促中枢抗日。同年6月5日,两广组成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1]陈济棠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司令,李宗仁任副司令,开始向湖南进军。[2]
蒋介石为挫败两广事变,一方面调重兵南下,阻止粤、桂军北上,另一方面对陈济棠部属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收买和策反工作,从内部瓦解广东势力。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陈济棠于1936年7月17日出走香港,结束了他对广东的统治,两广联盟解体,西南变局的重心移至广西。其后,蒋桂双方表面上调兵遣将,严阵以待,私下都在寻找转机。之后李宗仁、白崇禧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力量的意见,同意在蒋介石真正领导抗日的前提下接受和谈要求。1936年9月中旬,经过数次交涉谈判,蒋桂言和,两广事变以和平方式结束。[2]

历史背景

两广事变是在民族危机日趋加剧,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导火线是蒋介石欲利用胡汉民之死来消除两广割据的局面。两广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长期存在矛盾。1931年2月28日,发生汤山事件,再造派领袖胡汉民被蒋介石扣留,陈济棠乘机夺取广东大权,竖起反蒋旗帜。1932年蒋介石复出总揽军权,1935年11月汪精卫被刺事件后兼任行政院长,实际上重新掌握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原广州国民政府虽早已撤销,但继之成立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西南军事分会”,仍以“均权分治”的名义在两广继续存在,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