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行动
北魏太武帝灭佛:始光元年(424)即位后,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先后征柔然,吞匈奴,降灭北燕西凉西夏等国后,统一华北,与南朝相对峙。在崔浩及道士寇谦之的谗言下,太武帝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史称“太武法难”。[2]
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承先辈治国方略,尊崇佛教。在始光元年 (公元 424年 ) 到太延四年 (公元 438年 )这十几年间,太武帝拓跋焘与高僧谈论佛法,亲临佛教节日,尊崇佛教。公元438年,拓跋焘听信寇谦之、崔浩之说,渐弃佛法,改信道教,从礼敬沙门到疏远佛教,欲借中国传统之道教排斥佛教。[3]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起兵,响应者十余万,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抵长安时,发现一寺院内藏有兵器,仔细搜查,还发现当地官宦富人寄存在此的财物与匿藏的妇女。太武帝疑其与叛乱有关,遂诛杀全寺僧人。崔浩乘机劝帝灭佛,太武帝进而诛杀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毁坏佛像,诏行天下。[1]
北魏太武帝灭佛政治因素是其推行灭佛政策的首要原因,也是主要根源。由于较为主观武断地认为佛教发展与政权统治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存在冲突和矛盾,太武帝对佛教意欲彻底毁灭,导致了佛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法难”。然而,太武帝的灭佛政策非但未能毁灭佛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佛教在其后的进一步复兴,尤其刺激了北方地区乡村佛教的发展,进而使得北方佛教的发展规模明显大于南方,南北佛教在规模上的差距扩大,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

背景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