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伯玉

褚伯玉
褚伯玉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学,开辟溪涧,广种树木,广收门徒,传法授艺。齐高帝征召不就。上不违其志,于西白山敕立太平馆居之。后人将"太平"两字作乡、村名。

人物介绍

褚伯玉(生卒年按《中国道教大辞典》为生年不详,逝年为536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则界定为394年生,479年逝)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字元[]。褚伯玉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
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载其曾云游访道,得授上虞吴县《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隐居霍童山(即霍桐山,现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修炼。逝于大同二年(536)。明万历《福宁州志》载:“伯玉,盐官人,东晋时居南霍,游行诸山……兴宁乙丑年,真降,受《真诰》。凡二短卷,常带自随;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支提寺图志》:“后人即其地为宫。”
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鹤林宫,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规模的道教宫观道教传入闽东与三国孙吴政权开发经营闽东山海资源有关。天纪年间(277-280),孙吴政权在境内建立温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zhé]徒)和征集当地的工匠造船。随着官吏、士兵、谪徒和避难、谋生人群的不断涌入,道教亦传入闽东。到东晋时,造访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郑隐陶弘景、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别是褚伯玉与鹤林宫关系尤为密切。可见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有关联,是南北朝道教繁荣的产物。鹤林宫遗址在今霍童中学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筑分上下两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宫西为下院(行宫),东为霍门宫,背靠鹤头嘴,里面为十里桃花林,又称桃花峡,北面是仙湖及莲花墩。宫后山上竹木[wěng]郁,四周环境极其优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间,鹤林宫做为东南沿海道教圣地,可谓法雨普施,仙真云集,雄绝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