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属中国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2][3][1]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4]
十七岁从父官杭州,作《钱塘七述》以谒苏轼,为苏轼所称道。[5]晁补之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考中进士,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于1095年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后被调回京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又赴任扬州通判。党论之祸起,晁补之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等地。出判扬州。徽宗即位后又召他回来。崇宁元年(1102年)再入党籍,免官回乡,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宋徽宗大观末年(1110年)出党籍,被起用为达州知州,后任职泗州,死于任所。[2][5][6][7][8][9]
晁补之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4]晁补之所作诗文70卷,名《鸡肋集》,另有收录晁补之词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均有辑本传世。[2][6]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