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灞陵桥

1919年建于甘肃渭源县的桥
渭源[]陵桥,又名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渭河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彩虹横跨清源河上,为渭水第一桥。霸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2006年6月为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整个桥分为13间,46柱,&127;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已成渭水一大景观。于右仁先生曾题写了“大道之行”的匾额。

历史

灞陵桥为纯木的卧式悬臂拱桥。初建于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间,清同治末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部属梅开泰重建。以前所建皆为平桥,民国八年(公无1919年)仿兰州卧桥改建于原址。桥为南北坐落。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共13间,64柱。桥面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上有屋瓦可遮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