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汗部

民国时喀尔喀蒙古四部之一
车臣汗部(西里尔蒙古文:Сэцэн хан),一作格根车臣汗部,又称喀尔喀东路、克鲁伦巴尔和屯盟,简称车盟,是清朝、民国时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四部之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10月,蒙古人民党政府将其改为“杭肯特乌拉省”。其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东方省肯特省、戈壁苏木贝尔省,苏赫巴托尔省北部和东部,以及东戈壁省的大部分地区。[1][2][3]

历史

中国明朝末年,成吉思汗十九世孙硕垒在克鲁伦河一带自立为汗,称“车臣汗”,与土谢图汗衮布、扎萨克图汗素巴第并称为喀尔喀蒙古三大汗。其辖地东至额尔古纳河,南界察哈尔汗,西界土谢图汗,北界布里亚特,与俄罗斯素有交往。
车臣汗部
立国之初,车臣汗臣服于察哈尔林丹汗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军队击败林丹汗,车臣汗硕垒转而向后金纳贡。崇德元年(1636年),改国号大清的皇太极指责车臣汗与明朝进行贸易,车臣汗被迫与明朝断绝关系。顺治三年(1646年),硕垒诱使苏尼特部蒙古背叛清朝,遣军三万帮助其抵抗清军,但是被清军打败,不得不恢复向清朝纳贡。顺治十二年(1655年),硕垒死,其子巴布继汗位。同年,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分为左右共八个扎萨克,任命车臣汗领左翼扎萨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