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

古代战士防身护具
[kǎi]甲是中国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原始社会晚期的铠甲用藤、皮、木等材料制成[1]。先秦时多用皮革制造,称作“甲”。战国后期开始用铁制造,改称“铠”。唐宋以后,制作的材料增多,通常连称为“铠甲”[2]。铠甲主要用来防御箭镞、刀、矛等兵器对人体的伤害。与护头的胄配套使用,是古代军队重要的防护装具[3]
早期的铠甲只遮住胸等人体要害部位,制作材料多为野兽的皮、林中的藤木等,其中皮质的护具是由整片皮革制成,披戴在前胸后背,四肢部分不着甲,以免影响活动;商周时期,根据护体部位的不同,将整片的皮革裁剪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甲片,然后在甲片上穿孔,用索条编缀成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铠,主要用于防护手臂,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铁铠逐渐代替皮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崛起,适用于骑兵装备的[liǎng]裆铠极为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的重要类型[4]。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称甲胄,或铠甲连称[5]

简介

相传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发明的。《世本》云:“杼作甲”、““杼作矛”。《墨子》:“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夏后少康攻灭东夷人夷羿后羿)、寒浞势力,中兴夏朝。少康带领儿子杼,攻打东夷。夏军首攻东夷人就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由于东夷人擅长射箭,弓箭十分厉害,杼的军队被善于射箭的东夷人的用弓箭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不畏弓箭,能格挡敌人的刀砍箭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东夷人弓箭优势不复存在,身穿铠甲的夏人终于灭绝了东夷。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商与周时期,人们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即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并把两层或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绳编联成甲。皮甲在车战中与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在使用皮甲的同时,也开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铜铸件,但并不普遍。
铠甲[古代战士防身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