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郡中学堂,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有许多至今仍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 学堂简介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称誉,古往今来以重教兴学,文化发达著称。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有许多至今仍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土”,“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等。鸦片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的近代教 育应运而生。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宣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结束。标志兴化府封建教育体制基本终结的近代我市第一所新式官立中学堂——兴郡中学堂因此而得以在1906年正式创办。 顺时应势学堂兴
1904年,邑人张琴进京会试,执通籍拜见邑人御史江春霖于京城都门,谈及邑郡兴办中学堂之事不可缓,江春霖亦深以为然。同年10月,“江春霖电兴化府宝康设立兴郡中学堂。”1905年,“宝康调知建宁府,以赖辉煌署知兴化府事,命莆田县宁云汉、仙游县杨文莹合筹经费设立兴郡中学堂”,得调莆田县历年各项罚收款四千元为中学堂开办费,仙游县义仓款一千元、兴安书院移款一千元、擢[zhuó]英书院移款一千元等计三千二百元,为中学堂经常费。中学堂择擢英书院(旧址在今莆田市实验小学)为堂址,由新科进士张琴主董其事,是为兴化府第一所官立中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