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

先秦时期的诸侯国
晋国(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76年)[a]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晋氏,第一任国君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虞,建国初国号为“唐”,因此称唐叔唐叔虞之子[xiè]继位后改国号晋,先后定都于翼城(今山西临汾南)、[jiàng](今山西运城绛县)、新绛(今山西侯马市)等。晋国立国六百余年,历任38位国君,结束于赵、魏、韩三家分晋[3][4]
自唐叔虞,历晋侯燮武侯成侯厉侯五代晋侯,均无纪年可考,到厉侯之子晋靖侯时,始有可考纪年,晋靖侯元年即公元前859年。晋靖侯第四代孙晋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发生内乱,文侯勤王并协助周平王完成都城东迁,获得周王室《文侯之命》表彰的政治资本。晋文侯之子昭侯及子孙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缗侯共五代六位晋侯均被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以及他的子孙杀害,最终,小宗的曲沃桓叔一支灭大宗取而代之,姬称曲沃武公成为晋侯,是为晋武公,晋国完成了统一。武公之子晋献公兼并十七个小诸侯国,征服三十八个国家,[5]晋国崛起。晋文公继位后,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juàn]城西南)大败楚国,建立霸业,中原诸侯均朝宗晋国。晋襄公继位之初与秦国发生了[xiáo](今河南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彭衙(今陕西合阳县境内)两次大战,晋国均大胜,巩固了晋文公建立的霸业。后来的景公晋厉公晋悼公继续执行扩张战略,晋国国力达到顶峰。晋平公时期,晋国六卿[b]崛起,晋公室的权利和威严日趋受到公卿的侵蚀和威胁。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38年)智氏被灭,这时的晋公室,控制的领土只有绛都和曲沃,其它原属晋国的领土已尽数归韩、赵、魏三家所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晋国分裂成三个国家。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最后一代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祀断绝,晋国灭亡。[3][4]
晋国与秦国齐国楚国并列春秋四强,[6]鼎盛时期的晋国,疆域广阔,称霸诸侯。政治上,晋国因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对公室缺乏信任,转而依赖公卿执政;[7]军事上,晋国施行六军制,先有公室贵族担任后由公卿担任的六军统帅权力极大,对晋君造成威胁,成为统治阶级矛盾的焦点,也加速了晋国的灭亡;[8]经济上,晋国盛产良马、拥有解州盐池、民风俭吝等,天然适宜从事商业活动,加之晋文公等几代晋君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为晋国的扩张和称霸提供了财政基础;[9][10]晋国是周王室姬姓的分支,对周的传统予以完整地保留和继承,但晋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受建国初“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国策影响,晋国表现出对宗法的反叛和价值取向的异端,进而表现出晋人的进取性和忧患意识。[11][12]史家司马迁认为:灵公之后,成公景公、厉公时施政严苛,六卿专权,公室实力被不断削弱,国家逐渐分裂。[3]

国号

周成王将唐地封给了弟弟虞,虞即称叔虞。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有晋水”,[13]意为唐地有晋水,因此燮侯就将国号改唐为晋,这是晋国国号由来的一个说法。[3]另一个说法为唐叔虞在禾田里发现一株稻禾,异母同穗,于是进献于成王,成王命唐叔虞将此稻禾送给正在远征的周公,并作《馈禾》一篇,周公受禾后,作《嘉禾》,因此禾被视为天降祥瑞,士气大振平定了战乱。[14]“晋”字,和“进”同,为光明一步步出现在地面之意。[15]周礼》有“王晋大圭”,指重大的祭祀活动,有“进”之意。[16]燮侯将先祖进献祥瑞的荣宠,以国号铭之,是国家的盛事与荣耀,加之“晋”光明之卦辞和古人对神明的虔敬,在唐叔虞的子孙看来,“晋”有着特殊且美好的意义,这是晋国国号来源的又一说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