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

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的行为
校园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而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1]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的“学生欺凌”与“校园欺凌”并非等同概念。学生欺凌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校园欺凌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既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职员工,另外施害者还可能是对上学途中的学生实施暴力的其他社区成员。学生欺凌不涉及教职员工,规避了教师管理/欺凌学生的争议。[2]
2014年,一项对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随迁子女小学的4047名四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学生曾经卷入过校园欺凌,2/3的学生在过去1个月内旁观过校园欺凌,欺凌行为的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言语欺凌36.2%、身体欺凌31.2%、关系欺凌24.9%和网络欺凌3.4%。[3]

基本定义

2020年,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