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汝修-抖音百科
顾公讳汝修,字息存,号密斋,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南三十里,地名学堂嘴。 基本介绍
(今资中县雁家嘴村其宗祠尚存)先世系黄帝第五十一世孙、大汉东海王摇,数迁,至约五十三世祖讳时,随洪武皇帝征战南北,定都金陵,封腾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3年),因胡党之乱获罪,其子期,蒙蜀献王恩,迁入四川,始为成都人也。其后俱仕明朝。数传生祖讳昊,初任绵州教谕,遂迁绵州。至崇祯年,张献忠等匪患猖獗[jué],天下大乱,其高祖父顾公讳丁,字存志,弃文就武,四面征剿,明封靖锦将军、太子太保,旋加太子太师,曾祖讳金印,字斗如,标统兵都督,号称“顾十万”,征匪于蜀中。 康熙七年(1668年)祖金印见大势已成定局,无心仕途,携家眷途经资州,时县令刘公讳振基,苦留住资,采业黄茅二冲(今雁家嘴),至康熙四十三年,汝修诞生于此,此地原为顾家宅院,因顾金印次子顾升(字 东旭)在此开塾,与子弟讲学,其弟諟、晨、星,子侄得道、圣道、宏道、志道等俱为门下学生,后又有其弟冕,传授武艺,影响甚大,遂广开门庭,教育学生,十里八乡,纷沓而至,以至于亲邻家中都住满了学生。而顾汝修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学兴旺,文风鼎盛的时期,顾升通经明礼,学识渊博,特别是宋儒之学,极为倡导,顾汝修的一生成就,可以说与顾升对他童年时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顾汝修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生活了十余年后,随通奉公顾諟,迁至锦官城东(今成都市),汝修到成都后入锦江书院学习,顾升依然对其十分关心,并寄予极大期望。 雍正四年(1726年)清明前,年过古稀的顾升恐子孙不知先世墓向,率族众往什邡(蒲老场)拜祭先祖,于成都会弟諟,汝修自请同往以祀先祖,问闻先祖事迹于深夜。次日清晨顾升说道:“振家声者,得道(顾得道)也;大门庭者,汝修也”。正如顾升所望,于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顾得道、顾汝修叔侄同榜中举。乾隆二年(1737年)任宜宾教谕,不卑不亢,主持正义,深得好评。乾隆七年(1742年),遂中乾隆壬戌科二甲第七十一名进士,钦点翰林,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选充《大清会典》纂[zuǎn]修官。同年戊辰科会试,充考官,公正严明,慧眼识珠,为朝廷官员选拔尽职尽责。所选之士,有至大学士者。后旋升任直隶顺天府尹(管辖北京及京郊区县),针砭时弊,果敢英明。有一年逢春荒,粮价高涨,朝廷平抑物价,发售平价米,分四门各发售十五万石,每日有七八千人购米,汝修组织得当“先为厘定章程,收钱发米,先后次序,无不井井有条,民人均沾实惠,口碑载道”“时人无不叹其才之足恃,而知学之通于世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