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古城

中国著名历史遗迹
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泗洪县为其本州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郑楼乡境内。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泗洪城南,城北淮河对岸)。2012年7月,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考古发掘,其西南角部分重见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

历代相关

唐代名僧僧伽大师(俗称泗州和尚)圆寂后归葬于此。北宋欧阳修曾到此追寻过父亲的足迹(其父曾任泗州通判),作《先春亭记》;苏轼曾多次流连于此,写下诗文多篇;南宋名将韩世忠曾驻防泗州,保土抗金。泗州城是遐尔闻名的古城,地处南北要冲,州城规模较大,汴水穿城而入淮,河西为唐时建的临淮县城,河东为宋时建的土城,二城由一座汴泗桥相连。明初二城合而为一,砌以砖石。泗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泗洪泗阳宿迁州、涟水盱眙睢宁安徽泗县天长五河淮南等地。

历史沿革

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1949年4月,泗州本土东部地区与泗阳宿迁一部合并,新建泗洪县,隶安徽省,1955年划归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