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界四乐尊者-抖音百科
慧思(515年—577年),南北朝时期高僧,俗姓李,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禅师,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则慧思尊者为三祖)。十五岁出家,后参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慧思尊者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因而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既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1] 人物生平
慧思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隆起肉髻。十五出家,后参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慧思尊者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因而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既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慧思长期持诵《法华经》,自言其为十信位中的铁轮位。《天台九祖传》记录,慧思禅师曾于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止的学徒日益增多,从而遭受恶人的妒忌诽谤,多次下毒于食物中加害,但皆由于师的禅定功夫深厚,终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师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于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慧思预知了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慧思禅师受到了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岳尊者。 宗教思想
慧思年轻时出家,即特别注意行持。自从发心习禅,及参访诸禅宿以来,更接触到当时北方佛教学者所特有的躬行实践的学风,使他深信由定发慧的学道之路。他的禅学思想重视般若,以后到处讲说般若,发愿守护弘扬,这就使他的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这一倾向,也和他亲承慧文禅师的传授有关。特别在慧这方面,慧文对于《大品般若》上讲到三种智慧(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可次第证得亦可同时得到的道理,有其独到的见解。慧思得其真传,更结合到他自己对于《法华经》的领会,在禅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又提出独到的说法。在理论上,关于智慧,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提出穷究诸法实相的“佛之知见”作为一切智慧的最高标准。关于实相,他也根据《方便 品》,特举唯佛与佛乃能穷尽的境界,即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项,为摄一切法实相,且具有圆满意义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建立了所谓“十如”实相之说。又据《大智度论》分析“如”有通别之说(见《智论》卷三十二)以阐明十如相互间的关系。在实践上,他也结合到从《法华经》上体会到的圆顿法门,用来修习法华三昧,并还具体地推广应用于日常行事上,倡导了“法华安乐行”的实践行法。由于慧思长期持诵《法华》,对它有极深刻的信仰,所以他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更推崇《法华》。认为从佛的教化辗转增胜上看,《法华》所说要比《般若》更进一步。称《法华》为大乘顿觉疾成佛道的法门,好像莲花一样,一花而具众果,利根菩萨一心一学,一时具足,非次第入。他曾命其弟子智顗代讲《大品般若》,讲到一心具足万行处,慧思特别指示说,《大品》所讲还是次第义,到《法华》才讲圆顿义。对于智顗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慧思的思想也和当时开始流行的《地论》《摄论》的学说有了接触,多少受到些影响。如关于诸法实相的看法,《般若》《法华》说一切法无自性、不可得,原从客观上说,色、心诸法是平等的,慧思则有以心法为中心而谈诸法实相的倾向(见《无诤三昧法门》卷下),因而和同时讲“三论”一系学者的实相观有所不同。这一倾向,对于以后智顗所倡说的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等观心释的说法,无疑也起了作用。其次是关于心识的看法,慧思认为心法可分为根本心识和枝条心识二类(见《无诤三昧法门》卷下),说六识为枝条心识,是心之相,有假名识、动转识等异名;六识的本体为根本心识,是为心之性,亦称为如来藏。他这样说法,虽未明白主张有八识,但对于心的看法不局限于六识则显然可见。他把心体联系到当时所说的真心、如来藏等概念上去,但没有很好地加以辨别,所以关于这一方面的见解,多少和后 来流行的《起信论》的议论相近,这可能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习禅者的心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