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彟[yuē](公元577年~公元635年[3][4]),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5]唐朝开国功臣,女皇武则天(武曌[zhào])的父亲。[2] 武士彟生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父亲武华据说做过隋朝的东都丞。[6]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武士彟与河东慰抚大使李渊结为友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时,任命武士彟为留守府行军司铠[kǎi]参军。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武士彟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7][8]其妻相里氏病故后,武士彟与隋朝贵族杨达之女结婚,生育三女,武则天为其二女儿。[8]武士彟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荆州(今湖北江陵)都督等地方军事长官。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李世民赐谥号为定。[9] 武士彟去世后,赠礼部尚书,谥号“定”。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立为皇后,追赠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咸亨年间又加赠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配享高祖庙廷。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先追封为魏忠孝王,后尊为忠孝太皇。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追尊武士彟为大周太祖,谥号为孝明高皇帝,其文水坟墓为昊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削去武士彟的帝号،降为太原郡王。[10][2] 武士彟从跟随李渊起义,佐命建唐到宿卫唐高祖,以及历任地方都督,治理效果明显,身后被谥为“定”。[11]之后,随着唐朝政局的变化,武士彟的形象一度被其女儿武则天塑造成舜、禹一样的圣王。但在李唐政权复辟后,武士彟的形象又被塑造成了平庸之辈。[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