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
预防医学专业通过教授传染病和流行病的病因、预防、筛查、控制和消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染病和人群流行病的防控、病因调查和疾病监测等,预防医学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在学习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具备基础与临床医学基本知识,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自主学习,开展相关科研、教学、公共卫生创业实践的专门人才。毕业后多进入疾病控制中心,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或进入医院等职能科室或者行政科室;或读研读博深造,进入高校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1] 专业发展
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于2004年,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代码100401K)专业取代旧的预防医学(专业代码100201)专业;2018年,教育部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提出了新医学系的发展战略,“新医科”的建设应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预防医学的结合。在公共卫生和未来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应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工程、文献一体化的高层次医学人才。2020年后,预防医学专业更是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重点,其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预防医学教 学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对;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和疾病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入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