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序

于隋朝仁寿元年编制的序言
切韵序》是语言学著作《切韵》的序言。这篇序言介绍了作者陆法言编[zuǎn]切韵》的缘起和背景,其中提出了对于古今韵律学的深刻见解,作为全书的提纲挈领。《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隋人陆法言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编成。

作品简介

全书分193韵,按平上去入分五卷。它是中古音的代表性韵书,它所代表的音系被看作整个语音史的中枢,用它可以上推古音、下探今音,是研究历代音系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它的体例为后来的切韵系韵书所继承。[1]

作品原文

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jùn]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dài]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