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词牌名
虞美人,词牌名。《虞美人》词调起源于唐代,[1]《虞美人》词调在《钦定词谱》中以李煜、毛滂词为正体,宋元人多依李煜词体填写。李煜《虞美人》被视为正体,原因有三:一是为后世填词标杆,奠定基本调式;二是平仄韵互叶,涵盖平韵、平仄韵互叶两体;三是现今词谱研究著作多以李煜《虞美人》词为调谱范式。[3]
《虞美人》词牌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美人虞姬,二是虞美人草(舞草)。关于第一点是学术界普遍认知的。[4]中晚唐时,《虞美人》是教坊曲,与虞姬和虞美人草有关,敦煌曲子词中的《虞美人》是最早歌辞,具民间词特征。五代时,文人填词增多,顾卞、文珏、毛文锡冯延巳李煜等人的作品各有特点,李煜在内容上有重大变革。北宋时,25 位词家创作 63 首,题材拓展,苏轼的词在词品和词境上革新,还出现《转声虞美人》《摊破虞美人》等新调,但响应者少。南宋时,80 余人创作 199 首,这一时期是《虞美人》创作的鼎盛期。豪放词风盛行,辛弃疾蒋捷等作品出色,词家按词谱填写。[1]《虞美人》以正体为双调,56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2]
词牌的代表作有敦煌曲子词的《虞美人· 东风吹绽海棠开》、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等。[1]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给妻子杨开慧写情诗。[5]

词名来源

《虞美人》又名《南吕调》《虞美人令》《玉壶冰》《忆柳曲》《一江春水》等。此调为唐代教坊曲,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前后段结句为七三句式,与五代顾复六首相同。《词谱》列出了七种体式,李煜的体式当作宋代人通用的。《碧鸡漫志》里说:“《虞美人》的旧曲有三首,其中一首属于中吕调,一首属于中吕宫,近来又转入了黄钟宫。”元高拭的词标注“南吕调”。[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