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和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该书由南北朝时期的梁宗懔[lǐn](501~565)撰写,共有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个节令和时俗。据传,隋代的杜公瞻对该书进行了注释。该书引用了经典和俗传的68部80余条,解释了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了北方的节令和时俗。其中包括门神、彩蛋画、土牛、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至今仍在城乡流传。该书记录了从正月初一到岁晚的百姓日常生活,尤其详细描述了辟邪和辟病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为研究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尽管原始文本已经失传,但现存的版本是明清时期学者根据其他作品中的片段进行恢复的。 内容简介
《荆楚岁时记》既是对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及其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它详细记载了6至7世纪中国中部节日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荆楚岁时记》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毒气。”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习俗在晋周处《风土记》中已见于记载,但所谓“采艾以为人”则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而其来源据其自注谓:“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宗测是宗承之后第五代孙,为宗懔曾祖父辈。无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传的轶事,并被历代沿袭承用。由宗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又将艾人附会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