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超活·骆克

史超活·骆克
史超活·骆克(1858—1937) ,他的英文名字为James Stewart Lockhart ,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骆仁廷。1858年生于苏格兰的阿及尔郡。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北京签字。[1][2][3]8月初,骆克哈特受英国殖民部的委派,率团开始对新界进行实地调查。8月底在回英国轮船上完成了长达31页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1902年5月骆克哈特如愿以偿,被派往威海卫任行政长官。1902年5月骆克哈特如愿以偿,被派往威海卫任行政长官。[4][5]19年后,骆克退休,在伦敦买了套房子住下,潜心于他的中国文学研究。[6][7]1937年2月26日病故,时年79岁。港英政府为了表璋骆克,将香港开辟的一条滨海大道命名为骆克道。[8][9][10]

个人概述

骆克(1858—1937)的英文全名应译为史超活·骆克,又名骆壁、骆檄、骆任廷、骆克哈特。是1898年香港的辅政司,全名为J.Steward Lockhat。“骆克”这中文名字,是官式的译名,是以没有第二种译法,跟其他香港的高官的译名译法有不同。这是因为他和中国订过一张协定,在签字时,需在中文本上有一官定的译名所致。而港府用他的名字命名骆克道,也正是和这一张协定有关。
史超活·骆克
英国租借、接管和统治新界的历史上,时任港英政府辅政司的骆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此人是一个苏格兰爵士,在香港和中国其他地方充任英国殖民官员长达40余年。他通晓中国语言,熟悉中国情况,“笃信”孔孟学说,喜欢搜集中国绘画、钱币和工艺品,先后编著有 (A Manual of Chinese Quotations,1893)、《从远古到1895年的远东通货》(The Currency of the Farther East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p to 1895)等书。骆克是有名的中国通,号称“洋儒生”。其实他自己起的中国名字是“骆任廷”,在他与中方签订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中文本上又署名“骆檄”。今人不知,音译为“骆克”,已成习用,今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