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头目

爬行纲鳞龙次亚纲下的目
爬行纲鳞龙次亚纲的一目,喙头目是现存最原始的陆栖种类,仅存的物种喙头蜥(又名楔齿蜥)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 喙头目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喙头目常在海岛的洞穴中产8-15枚卵,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其寿命可达百年。性成熟较晚,约20年左右成熟。[1]三叠纪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世界。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2]是世界上最珍稀的“活化石”之一。据近来统计不足千只。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类似于古代爬行类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3]

基本概况

喙头目现仅存1科1属2种,即喙头蜥(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棕楔齿蜥Sphenodon guntheri。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数量稀少。头骨具上、下2个[niè]孔,脊椎双凹型,肋骨的椎骨段具钩状突;腹部有胶膜肋;肱骨的远端有肱骨孔。在三叠纪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世界。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有发达的胶甲;雄性无交接器;泄殖肛孔横裂;有瞬膜(第三眼睑),当上、下眼睑张开时,瞬膜可自眼内角沿眼球表面向外侧缓慢地移动;头顶有发达的顶眼,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软体动物,卵长形,寿命可达300年。[4]
原始陆牺种类。体外被覆细鳞。头骨具原始形态的双颞窝。嘴长似,因而称喙头蜥。樵体双凹型。方骨不可动。端生齿。其所具的一系列类似于古代爬行类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有“活化石”之称。喙头蜥常在海鸟的洞穴中产8-15枚卵,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性成熟较晚,约20年左右成熟。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为珍稀动物,据近来调查总计不足千只。[3]

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