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

中国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张卓元,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7月生,广东省梅县人,客家人[8],1954年7月毕业于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9]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中国“稳健派”经济学家代表之一,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领军人物[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0]
1950年,张卓元在广东省梅县梅州中学读高三时,无意中读到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让他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5][11][7]1950年,他进入广州市中山大学经济系学习[7],后因院系调整到中南财经学院继续学习。[11]1954年,张卓元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先后任研究读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9][12]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张卓元曾先后几度作为孙冶方于光远骆耕漠等著名学者的助手,受到他们学术思想的熏陶,张卓元逐渐开始产生了坚持稳定地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思想萌芽。[12]1955年,《经济研究》杂志创刊后,张卓元历任《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9][11]1976年底至1978年底,张卓元被临时借调到《红旗》 杂志经济组工作2年。[13]1983年7月,张卓元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财贸经济》主编。[9]1987年,张卓元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12]1993年12月,张卓元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9]1995年9月至1998年10月,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9]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4]2015年,正式退休。[15]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卓元被授予“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16][17]
张卓元长期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规律,在价格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1],出版专著10部、个人论文集12部,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著作和丛书10多部,个人著述共约300万字[13],有《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价格、成本与利润》《论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等代表作。[1]此外,张卓元还多次参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文件的起草工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5]曾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4][2][5]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