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英文名:Tsinghua Bamboo Slips;全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楚简,计2388枚,长度多为46厘米左右,最短者仅10厘米。[1][3][4]
清华简内容以书籍为主,篇数在60篇以上,其中有失传2000多年的战国《尚书》。根据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西周初年至于战国前期,故定其下限在战国前期,竹简的书写年代大致在战国中晚期。从首批整理出来的墨迹看,清华简主要以战国时期楚文字书写,字体端庄秀丽,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尹至》《尹诰[gào]》的风格大致相若,《耆夜》《金滕》书风趋近,其余五篇的书风各各不同。[1][4]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5]2023年5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召开。[6] 发展历史
2006年底,清华简在香港兜售,文物商提供了8支样简。2008年6月4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等校领导设宴欢迎新加入的资深学者傅璇琮夫妇,同时邀请杨振宁夫妇及李学勤夫妇等人出席。宴会中,李学勤提及了这批竹简的存在,陈希表示称由李学勤负责鉴定竹简真伪,而是否购入则由校领导团队决定。随后,李学勤携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均明研究员专程前往香港,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古文字学专家张光裕共同检视实物,最终确认竹简为真品。得知此事后,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购得这批竹简,并将其捐赠给母校。同年7月,赵伟国向清华大学捐赠了共计2388枚战国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是他从海外拍卖市场上购得后转赠给学校的。7月15日,清华简被安全运抵清华大学,校方随即组织专家团队,历经三个月对竹简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保护处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