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即以海贝为币材的货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贝的种类有数十种,以齿贝最为通行,学名货贝。[2]贝币的单位是“朋”,十个贝币为一朋。[1] 四五千年前,中国社会物质不丰富,交换活动采取的是以物换物。海贝作为装饰品,具有使用价值,也是最早以物换物的物品。由于贝币可以长久保存,方便计数,便于携带,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承担了货币的职能。[4]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各种仿制贝币进入流通领域,其中就包括铜仿贝,它是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过渡的重要载体。夏朝时海贝已是实物货币之一,到了商朝和西周时期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3]秦朝建立后,贝币退出流通领域,但在云南地区,贝币一直行用到明末清初。[5] 贝币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着人们从原始的以物易物过渡到更加合理的存在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易。[1]研究和认识海贝和金属贝币,可以探索货币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6]
基本介绍
贝币,一般长2.2厘米,肚宽1.6厘米。“平背”贝币厚约0.8厘米,对齿为12齿对12齿,也有11齿对12齿,也有12齿对13齿,分贝窝和贝壳两部分。贝窝部分第一齿与第二齿间的距离较后边排齿的间距明显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