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

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
明恩溥,本名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年7月18日~1932年)[1],美国基督教公理会[2]来华传教士[3],在华期间曾以中国为主题创作大量作品[2],代表作有《中国乡村生活》《中国人的素质[4]
明恩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在南北战争时曾加入北军作战。1867年,明恩溥毕业于贝洛特学院(Beloit College),此后进入神学院学习。1870年,明恩溥从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与艾玛·简·狄金森(Emma Jane Dickinson)结婚[1]。1872年,明恩溥夫妇受美国公理会差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ABCFM)差遣前往中国传道,先在天津学习中文,后前往山东农村传道。他在恩县庞庄建立第一个教会,并先后在此建立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通讯员[1]。1905年,明恩溥辞去宣教一职,留居北京通州,致力于写作。1906年,明恩溥向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提议,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并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教育经费,该建议最终被采纳[5]。1926年,明恩溥退休后回到美国,定居加州。1932年,明恩溥去世,享年87岁[1]

人物生平

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深入天津山东等地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熟悉中国的国情,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1906年,当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了实施这一计划所能具备的历史意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改名为清华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后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

作品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