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一职最早出现在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开国之初(公元581年)设立的官职,品级为正四品上,秩禄300石,隶属尚书省兵部,是兵部尚书统辖的四侍郎之一。[1] 隋文帝即位后,对兵役制度做了重要改革,以加强对军事的控制。同时,也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3]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自隋朝设立,经唐朝完善,[4]一直沿用到清末,兵部侍郎为兵部副长官,官位不断提高,到明清时期为正二品。[5]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陆军尚书、侍郎为陆军大臣、副大臣。至此,兵部侍郎一职不在沿用。[2] 创设背景
隋文帝即位后,对兵役制度做了重要改革,以加强对军事的控制。同时,也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