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墓建筑-抖音百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1]。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 综合体。 建筑结构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 ,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中定陵已经考古发掘,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历代皇陵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即位后,便在骊山大规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时已修建36年[2];汉武帝的陵墓修建了半个世纪之久;明神宗(朱翊钧)10岁做皇帝,22岁就忙着为自己修建坟墓。西安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11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茂陵还有5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陵园,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5千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公里,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县境内,整个陵区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北宋9个皇帝有7个皇帝葬埋在这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清东陵是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慧陵)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共15个陵墓,占地2500平方公里。东陵宫殿及牌楼217座,建筑面积要比北京故宫大几十万平方米。陵区的北部是昌瑞山的主峰,主峰脚下是孝陵,其它诸陵分列两侧。正对孝陵是一条12米宽,6公里长的神道贯穿南北,两侧排列着石人、石兽等。清东陵地上的建筑以定东陵(慈禧)和裕陵(乾隆)最为考究。定东陵和裕陵地宫全用汉白玉建造,处处是艺术高超的石雕,龙凤呈祥,彩云飞舞。地宫室内墙壁除石雕之外,全都贴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仅贴金一项,就消耗黄金4590两。建筑精美壮观,糜费空前。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其后、妃等。陵区占地约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比清东陵规模小得多。陵园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已成为今天寻古探奇的旅游胜地。我国陵园建筑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外国旅游者极有吸引力。每年夏天,仅到东陵游览的人就高达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