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泉永道-抖音百科
兴泉永道是清代福建省的一个行政区,管辖泉州府、兴化府和永春直隶州。前身为明朝中期设立的兴泉道,明末废除。1670年(康熙九年)复置兴泉道,管辖兴化府、泉州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增领永春州,更名为兴泉永道。1913年2月,兴泉永道改称南路道。[1] 历史沿革
《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分房改驻厦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同安县嘉禾里(厦门)(《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 ,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道台自清朝初期先在莆田(兴化府驻地),雍正中期从莆田移驻泉州,再自泉州移驻同安县(厦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管理厦门与台湾军事。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府改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设晋江县的的兴泉兵备道衙门再次移驻厦门。 清代道尹先后共历116任。道署设北门外魁星岩下 (即原市人民政府大院内,今天位于思明区)。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攻陷厦门,霸占道署,1845年将其拆毁,改建为英国驻厦 门领事馆。1863年(同治二年),清朝收回道署旧址。次年,道尹曾宪德又拆除英国领事馆洋楼,重建道署,并立《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记述此事。今道署原建筑早已无迹可寻,仅有残存的碑记于1991年修复。1913年2月,兴泉永道改称南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