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鲎

鲎科蝎鲎属的动物
[hòu](学名: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剑尾目鲎科,又名圆尾鲎、圆尾蝎鲎,深绿至绿褐色,喜居潮间带浅水区,圆尾鲎是鲎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且含有剧毒。[1]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浅海、孟加拉、泰国两岸、苏门答腊、马来半岛、新加坡加里曼丹、新喀里多尼亚。在中国北部湾20米水深以内浅海、雷州半岛海南岛西部沿岸也能看到其身影。生活于20米以内的热带浅海和潮间带下区,泥质海区和滩涂。幼体时以小型多毛类为食;成体主要吞食壳薄小贝类、多毛类、星虫海豆芽海葵以及动物的尸体和有机碎屑。[2]

形态特征

蝎鲎基本身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前体、后体和尾。前体是甲壳上大的圆顶形前部。边缘有刺的较小的后甲壳是 后体。看起来像尖刺的后部延伸部分是尾节,通常被称为尾巴。在鲎中独一无二的是,尾巴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它在其他物种中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尾巴用于在翻转时将自己正面朝上。[3]四种现存鲎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与其他物种一样,雌性雄性长得更大。在马来西亚半岛,雌性平均长约30.5-31.5厘米,包括约16.5-19厘米的尾巴,甲壳宽约16-17.5厘米。相比之下,雄性平均长约28-30.5厘米,包括约15-17.5厘米的尾巴,甲壳宽约14.5-15厘米。大小在地理上存在显着差异,但这并不遵循明确的南北或东西模式。来自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那些平均比马来西亚半岛的略小,雌性和雄性的甲壳宽度分别约为16 厘米和14厘米。在其他地方,它们的平均值甚至更小,最小的报告来自印尼巴厘岛勿拉湾地区,那里雌性的甲壳宽度约为13厘米,雄性为11厘米。该物种最大的雌性体长可达40厘米,包括尾巴。[3]
蝎鲎

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