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西族

中部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地的三大土著族群之一
图西族(Tutsi),又称巴图西人、瓦图西人,是中部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地的三大土著族群之一,属于苏丹尼格罗人种,是尼罗特人最南端的支系。[3][1][2]
图西族起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5]14至15世纪,图西人为寻找新的放牧地从东北方迁徙至这一地区,逐渐确立了对当地以胡图国王为首的君主制的控制。[2]在16世纪卢旺达王国形成的过程中,胡图人和图西人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单一文化,使用共同语言(即卢旺达语Kinyarwanda),信仰同一种宗教,并拥有同样的神话体系和礼仪法典(乌布维鲁,Ubwiru)。1860年,图西人酋长鲁瓦布基里(Rwaburgiri Kigeri)利用权力,将图西人与胡图人区分开来,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并首次在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进行了文化上的划分。19世纪末,德国开始在卢旺达进行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成为卢旺达的新宗主国,1933年至1934年间在卢旺达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实行民族划分,制定了身份证制度并标明民族身份,从而将图西人、胡图人和特瓦人从文化和职业群体的角度转化为族裔和种族的分类。此举标志着图西族和胡图族的正式分类,后来殖民当局又通过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固化了图西人社会地位高于胡图人。[7]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成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爱阵”),并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1993年8月4日,卢旺达政府和“爱阵”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定,结束内战。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遇难,引发了导致近百万人丧生的大屠杀,内战再度爆发。同年7月19日,“爱阵”取得军事胜利并夺取政权,宣布实行5年过渡期,并采用“爱阵”主导、多党参政但禁止党派活动的政治管理模式。[4][6]
图西族人身材修长,骨骼较小,肤色较浅,使用的主要语言是卢旺达-隆迪语,部分居民也讲斯瓦希里语,属尼日尔-刚果语族中的班图语支系。[2][1]他们的民族节日包括独立日、解放日等,信奉的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4]图西族主要分布在东非大湖地区的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国,少数则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3][1][2]

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