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汁

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间小食
粿汁(白话字:kóe-chiap、泰语:กวยจั๊บ,罗马化:Kwycạ́b)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小食,属于潮菜。它由粿片和浅棕色的卤汁组成,常配以卤猪肠、卤肉、卤蛋、豆干或菜尾等配料。粿汁的口感比粿条更具弹性。粿汁不仅在潮汕地区流行,也在东南亚的潮州人社群中受欢迎,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

历史来源

60年代的粿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3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汁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当时巴刹、咖啡店或街边,处处都可看到有人卖粿汁,摆摊的、挑着卖的,吃粿汁的人的确不少。今天,潮汕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

制作过程

潮汕粿汁的做法看似简单,但很讲究。一般都是用浸洗过的糯米加水磨成米粉浆,再将适量的米粉浆倒入蒸具蒸制。在将米粉浆倒入蒸具之前,蒸具的底部要用食用油搽均衡,以免蒸熟的米粉浆与蒸具粘结在一起。蒸熟的粿汁片还要掀起来收烟,挂于专制的晾“粿汁”片架上晾。粿汁皮要晾干点,一般要晾三个小时,这样吃起来好吃,而且不容易发霉。然后需要将凝结成薄薄一片片的粿汁皮切成小三角形的小块。这样切比较卷,卷起来比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