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智闲(?-898年),唐代禅僧,青州(今山东益都)人,沩山灵佑禅师的弟子。他曾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学生,在百丈禅师去世后转投沩山禅师门下。智闲禅师身材高大,博闻强记,被认为具有成为时代栋梁的潜力。然而,他对世俗功名逐渐失去兴趣,最终选择出家修行。他在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定居,并在那里获得了深刻的领悟。智闲禅师的教诲简洁明了,流传下来的偈颂多达二百余篇。他的影响深远,被尊称为袭灯禅师[1][2]。 人物经历
智闲禅师最初跟随百丈怀海禅师学习,因其聪颖过人,能言善辩,但在面对自己的本分事时却未能明了。百丈禅师圆寂后,他转向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寻求指导。沩山禅师的一番提问让智闲禅师感到困惑,尽管他尝试通过阅读书籍寻找答案,但仍无法获得满意的解答。失望之下,他烧毁了所有的书籍,并决定不再追求佛法,而是做一个普通的僧人。然而,当他清理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时,无意中扔出的瓦片撞击竹子的声音让他瞬间顿悟。他随即返回房间,沐浴焚香,向沩山禅师表示感激,并创作了一首偈颂以表达自己的感悟。沩山禅师得知此事后,对智闲禅师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3]。
教育理念
智闲禅师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他认为真理就在眼前,无需借助语言文字或刻意追求。他曾在一次讲法中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像站在树上一样,不需要抓住任何东西就能保持平衡,那么他就已经找到了真理。他还鼓励学徒们不要执着于口头上的辩论,而应该专注于内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