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吐蕃之战

623年发生于西北地区的战争
唐与吐蕃之战,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1]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时期,双方发生一次规模有限的冲突,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处于守势,保住了西域;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守势。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加之吐蕃连年征战,内战爆发国王被杀,国势大衰此后吐蕃成为无王国时代各分部落称帝。直至元朝忽必烈收复才正式并入中央版图的一部分。[1]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简介

唐与吐蕃的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青海地区。唐太宗时期,双方发生一次规模有限的冲突,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处于守势,保住了西域;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守势。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加之吐蕃连年征战,内战爆发国王被杀,国势大衰此后吐蕃成为无王国时代各分部落称帝。直至元朝忽必烈收复才正式并入中央版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