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肢体浅层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而引起的组织水肿
淋巴水肿(lymphedema)又称“象皮肿”,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继发性淋巴液回流功能障碍造成的肢体浅层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而引起的组织水肿,体液在软组织内持续积聚、继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整个患肢变粗的病理状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1]
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淋巴水肿常见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或由丝虫病感染、外伤、肿瘤切除、放疗等引起[4]。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自踝部逐渐往上的凹陷性水肿、肢体呈均匀性增粗、皮肤逐渐加厚,表面过度角化粗糙,坚硬如象皮,甚至出现疣状增生、淋巴瘘或溃疡等[2],可以通过诊断性穿刺[4]、CT和MRI[2]、淋巴管造影等手段进行检查[4]
淋巴水肿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间歇气压疗法、复合理疗法、烘绑疗法、药物治疗等,对预防淋巴水肿的形成和治疗轻度淋巴水肿有一定疗效,例如治疗高蛋白水肿可服用苯吡喃酮类药物,如苯吡喃酮;肢体淋巴水肿丹毒发作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而对于已形成的严重淋巴水肿则需要手术治疗[4]

分类

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