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蝇鹅膏菌-抖音百科
毒蝇鹅膏菌,拉丁学名为Amanita miscaria (L.: Fr.) Pers. ex Hook.,又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一种含有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鹅膏菌属之一。[1]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表面常有细小鳞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后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与松树等植物共生。[2]剧毒鹅膏在我国共分布有12个物种,其中大部分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仅少数物种局限于热带或温带地区。[3] 大阿尔伯特是第一位发现毒蝇鹅膏菌的人,在1256年以前发表在他的著作《Devegetabilibus》中;16世纪,卡尔·林奈,“分类学之父”,在瑞典南部的史马兰,发表这个物种;1753年,林奈正式在他的《植物种志》中提到并赋学名Agaricus muscarius,意思是“苍蝇”。1783年,毒蝇伞被让-巴普蒂斯特·拉马克放入鹅膏菌属;在1821年1月1日毒蝇伞被瑞典博物学家伊利亚斯·马格努斯·佛莱斯研究,而在以上的历史发展中,毒蝇伞的完整学名变成了Amanita muscaria(L.:Fr.)Hook.。[2] 毒蝇鹅膏菌含有两种主要有毒物质——鹅膏蕈[xùn]氨酸和蝇蕈素。鹅膏蕈氨酸会吸引昆虫,并将其麻醉。人们自中世纪开始,就使用由鹅膏菌做成的杀虫剂了,但它并不能真正杀死虫子,只是将它们麻醉。据载,毒蝇鹅膏菌也被用作致幻剂而得以广泛使用。早期,拉普人和西伯利亚的萨满通过食用这种菌类,来使自己产生幻觉。[4]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