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

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放通商的历史事件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正式开埠通商,并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一起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1][2][a]
上海开埠后,城市历史的走向从这里转折。宫慕久[b]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办理外国商船入关通商事宜,征收进口货税银[3]。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4]码头、道路以及各类公共设施被建设完善,人口、商品与信息也实现了全球化流通。[2]
通过近两百年的磨砺、包容与发展,上海在其深厚的东方文化基础上逐步融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与理念,从一个“远东大都会”升级蜕变成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都市。自此,具有上海特色并更加多元的海派文化被大众所熟知,上海也逐渐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5]

历史背景

明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而广州泉州与东南亚地区离得近,货运比较方便一些,所以都选择南方的港口。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航海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航行到上海和广州已经没有较大的区别。而上海和广州相比,还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背后是以江浙两省为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是中国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地方,当时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如蚕丝、茶叶等,基本上都在这一带生产,中国大部分的财富都蕴藏在这一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