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经济

流域经济
流域经济[1][2][3]是指以沿岸沿线城市经济为支撑点和领军,以沿岸水陆交通物流体系为基础和纽带,推动沿岸沿线经济综合发展为使命。黄河流域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海岸线经济链所构成的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主系统,是历史上即已客观形成雏形与框架,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

属性

流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客观性、地域性、综合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等),又具有水资源特点的专门属性。1. 整体性和关联性流域经济是整体性极强、关联度很高的区域经济。不仅流域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联系极为密切,而且上中下游、干支流、各区段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很显著。上游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造成土壤侵蚀,不仅会使当地农林牧业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会使河道淤积抬高,导致洪水泛滥,威胁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广大地区的经济建设;而下游筑坝拦水又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和居民区。同样,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流域,如果上游筑坝修库,过量取水,就会危及下游的灌溉乃至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流域内的任何局部开发都必须要考虑流域整体的经济利益,以及可能给全流域带来的影响和后果。2. 区段性和差异性流域,特别是大流域,往往地域跨度大,构成巨大的横向纬度带或纵向经度带。上中下游和干支流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表现出流域经济的区段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横贯东西,跨越东、中、西三大地带,存在着两个互为逆向的梯度差:一是资源占有量或丰枯程度的梯度差,包括矿藏、水能、森林、土地资源等;二是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层次等。从上游到下游,资源的拥有量越来越少,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则越来越高,形成了资源中心偏西,生产能力、经济要素分布偏东的“双重错位”现象。3. 层次性和网络性流域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由多级干支流组成。一个流域可以划分为许多小流域,小流域可以划分成更小的流域,直到最小的支流或小溪为止,由此逐级形成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各支流生态经济系统,上游、中游、下游生态经济系统,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等。从产业来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子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又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生态经济系统等。流域经济网络的层次性要求流域开发也应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层次。4. 开放性和耗散性流域是一种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协同配合,同时系统内外进行大量的人、财、物的信息交换,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越来越高级和越来越兴旺发达的耗散型结构经济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流域内各地区既要有专业化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又需要对外大力加强分工协作,加强科技交流和人员交流,通过发挥港口、内陆口岸及其他对外“窗口”作用,不断吸引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流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流域经济既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又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巨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要把流域开发治理看成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流域开发和治理上要符合全国国土综合开发治理的总体要求与宏观布局,这是协调流域内部、流域与流域、流域与国家关系的关键。

特征

1. 流域经济是以河流为纽带的区域经济系统。2. 流域经济产业布局呈梯级层次分布。3. 流域生态环境联动性是经济协作的重要方面。4. 流域产业由下游到上游渗透,实现产业的高度化。5. 跨流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