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虫是原生动物门肉鞭动物亚门动鞭毛纲动体目锥虫科的一种生物的统称。这种生物种类丰富,能够寄生于人类、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犬、鼠等)以及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其生活史包含两个时期,分别是在脊椎动物体内和白蛉消化道内的不同生长状态。 形态特征
利什曼虫的虫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在脊椎动物体内的虫体一般呈椭圆或圆形,尺寸约为2.5至5.0微米长,1.5至2.0微米宽,且没有游离的鞭毛,因此也被称为无鞭毛体。当这些无鞭毛体进入白蛉的消化道后,会转变为具有游离鞭毛的前鞭毛体 ,并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此时的虫体前端具有一根游离的鞭毛,但未发现波动膜,而动基体则位于虫体的前部。利什曼虫的不同种类可以通过对其宿主的致病特性、抗原结构、同工酶、动基体DNA (KDNA) 和核酸等特性的分析来进行区分。寄生在人体的利什曼虫主要包括杜氏利什曼虫、热带利什曼虫、巴西利什曼虫和墨西哥利什曼虫,而寄生在蜥蜴的品种则有鬣蜥利什曼虫和避疫利什曼虫等[1]。 危害
利什曼虫能够引发皮肤损伤,因此又称为皮肤利什曼病或东方疖。除了皮肤损伤之外,该虫还可能导致黏膜发生病变。尽管如此,利什曼虫通常不会入侵宿主的黏膜或损害内脏器官,患者的症状往往仅限于皮肤病变,表现为溃疡,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痊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