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甫
yǒu
zhuǎn
qiè
ránchéng
báishǒugān
shì
zhìcháng
yōu
tàn
xiàotóngxuéwēng
hàoliè
fēi
xiāosòngyuè
shēngféng
rěnbiàn便yǒngjué
dāngjīn
gòushàyúnquē
qīngtàiyáng
xìngduó
wéi
dànqiúxué
wèi
shēng
chǐshì
suìzhìjīn
rěnwéichénāi
zhōngkuì
wèinéngjié
chényǐnliáoqiǎn
fàngchóujué
suìbǎicǎolíng
fēnggāogāngliè
yīn
zhōng
shuāngyándàiduàn
zhǐzhíjié
língchénguòshān
zài
sāihánkōng
huá
xiāngjiá
jūnchénliúhuān
yuèdòngjiū
jiē
yànfēi
suǒfēn
běnhánchū
biānjiā
liǎngòngchéngquè
ēn
shíbāngguóhuó
chénzhì
jūn
duōshìyíngcháotíng
rénzhězhàn
kuàngwén
jìnzàishì
sàn
nuǎndiāoshǔqiú
bēiguǎnzhúqīng
quàntuógēng
shuāngchéngxiāng
zhūménjiǔròuchòu
yǒudòng
zhǐchǐ
nánzàishù
jiù
yòugǎizhé
qúnbīngcóng西xià
shìlái
kǒngchùzhé
liángxìngwèichè
zhīchēngshēng
xíngxiāngpānyuán
chuānguǎng广yuè
lǎo
shíkǒufēngxuě
shuínéngjiǔ
wǎnggòng
ménwénháotáo
yòu
nìngshěāi
xiàng
suǒkuìwéirén
shízhìyāozhé
zhīqiūdēng
yǒu
shēngchángmiǎnshuì
yóusuānxīn
yīnniànyuǎnshù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
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
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
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
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
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
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
可是连葵与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
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
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
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
到现在还穷困潦倒,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
没有像许由、巢父那样飘然世外,实在惭愧,虽然惭愧,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
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作几首诗放声高唱,破除忧愤。
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
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
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那里有皇帝的御榻。
大雾迷漫,塞满寒冷的天空,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二步一滑。
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
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
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
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
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
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这个一筐,那个几笼,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
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
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
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
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
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
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
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
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我折向北去的道路,赶到泾、渭河边。泾、渭合流处的渡口,又改了路线。
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放眼远望,象起伏的山岭,高接西天。
我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把天柱碰断!
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
河面这么宽,谁能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危险。
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
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
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
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
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
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
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
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
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
3
]
作品简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
[
1
]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
3
]
作品赏析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诗人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他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诗人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衷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两句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彤庭”四句,沉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近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称之为隔句对或者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须爱惜。在这里,本来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诗人又紧接着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笔也不肯落平。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曲高歌,暗地里却结上启下,令读者不觉。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舍”字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
诗人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都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加以鉴戒的。
[
2
]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下原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杜甫在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担此任不久,即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他由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不可开交。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此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在长安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中的见闻,敏锐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
[
3
]
作者简介
杜甫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作品评价
沈德潜·《唐诗别裁》:忧黎元“至”放歌愁绝,反反复复,淋漓颠倒,正古人不可及处。
吴汝纶·《十八家诗钞评点》:张云:数语回斡无迹,所谓更觉良工心独苦也。
[
4
]